您目前位置:社大首頁公共參與與公民意識提升2016松山綠手指 食農大會串

2016松山綠手指 食農大會串

農業是臺灣的根,但隨著人們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水泥 叢林不斷擴張,綠地田園迅速消失,我們似乎逐漸忘記了 節氣的更替,人從自然剝離,不認識天天吃進肚子裡的東 西,甚至充滿懷疑。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是什麼?氣候的變 遷,又能夠做那些改變?我們看得到的水果蔬菜食物,都 是躺在超市裡處理完畢、包裝完成的商品。少了對自然風 土、飲食文化的認識,從土地到餐桌,莫非只是一道任意 門?

不論垂直與平面,臺北市處處可以是田地,松山社區大 學希望改變都市人看待食物的方式,關心食物里程,傳承 食物與文化的記憶。因此多年來致力於培力在地社區,不 但與松山區復建里攜手推動耕耘如巷弄綠寶石般的「幸福 農場」,由親手種植採收,進一步發展樂齡共餐與社區健 走。進而協力行銷東榮里開心農場;2015年起更與三民里 協力,開辦系列課程,打造空中樂活菜園。讓民眾從自家 做起,從回收廚餘、製作堆肥、有機防治到生態觀察與記 錄。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推廣堆肥,用有機堆肥把廚 餘肥力留在都市的土地,藉由不斷循環的再生產模式化作 推動都市農耕的契機,不但改善環境,也深耕在地。

2016年以在地社區連結與學校教育的翻轉,和中崙高中 合作開辦小田園社團,從小紮根推動食農、食安、環境與 生命教育,以人與土地的連結,開創更多可能。從培土開 始,利用校園內的落葉製作菜園所需的培養土,不但讓資 源永續利用,還能維持校園環境。接著把蜜蜂帶進教室認 識蜜蜂生態行為,認知環境危機。也開始養殖蚯蚓,觀察 牠們的生命週期,改善土質,提供肥力,並介紹益蟲與害 蟲在農業及自然界代表的意義。

孩子們親自育苗,認識野菜、種植香草植物,在都市與 校園打造生態綠網,營造生態多樣性以深化環境永續的意 識。過去每當食安與環境發生問題,總是告訴小朋友這個 不能吃、那個不能碰,反而扼殺了讓小朋友了解食物甚至 是生命的機會。教育可以使人以適當的方式面對問題,透 過社區大學資源的挹注,提供知識平台及實作技術,不但 有助營造十二年國教的特色,也一步步使學生在實做中了 解大自然所隱含的意義,也藉此促進團隊合作。孩子們感 受土地的溫度,參與自然孕育的奧妙,也將自己與在地環 境連結並且更加珍惜身旁的人事物。

從校園到公園,從平地到屋頂,從栽種到採收,從菜園 到餐桌,我們要掀起一場食物與土地的綠色革命,重新找 回人與土地的連結,跨越文化、收入、性別、種族和年齡 的差異,在綠地營造新的人際互動關係。透過行動親近土 地,為松山區的鄰里學校在都市農耕的發展上投入更多的 資源與心力,打造更多場域營造友善環境。松山社區大學 推動都市農耕的目的,就是帶動更多人耕耘具有親和力的 可食地景,打造更和諧的田園城市。只要從我們每一個人 自身做起,認同在地,深耕社區,松山與臺北的未來,就 有無限的可能性。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