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起雲湧的 城市養「蜂」潮
文∣蔡明憲
在花朵盛開時來去飛舞的蜜蜂,不只代表活力與生機,還有更重要的意義。人類食物約有35%受益於蜜蜂授粉。很多昆蟲都可以幫植物授粉,不同的植物會吸引不同的 昆蟲前來採集食物進而完成授粉的工作,這種互利共生的 依存關係在生物學稱之為「共同演化」 (coevolution)。蜜蜂是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授粉昆蟲,蜜蜂因為身上 佈滿了許多的絨毛,讓牠們在訪花的時候可以攜帶更多的 花粉粒,成功達到授粉的效果,這看似不起眼的過程代表 著基因交換與植物結果,進一步提高作物的品質與產量。
中南部是臺灣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但慣行農法使用 了大量的農藥,不但對產業和健康造成衝擊,也影響了蜜 蜂的生存。近年來臺灣的研究團隊已經發現,蜜蜂幼蟲接 觸到低劑量的農藥雖然不會立即死亡,但羽化後卻會進一 步導致行為異常、學習及記憶能力降低 (Yang, 2008), 使蜜蜂無法正常授粉,影響所及將是整個生態系與農業的 糧食安全。我們以為吃不到蜂蜜,可以改吃別的食物,沒 有了蜜蜂,可以用人工授粉取代,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都 忽略了這些物種所面臨的生存壓力,其實就是我們必須面 對的困境,事實上蜜蜂的危機就是人類的危機。
農藥讓蜜蜂消失了,消失的不只是蜜蜂,還有為數眾 多的蜂類。全世界有超過20,000種喜歡訪花的蜂類,還 有很多捕食性蜂類,牠們在自然界及農業最重要的角色就 是維持生態平衡及控制農業害蟲的數量。這些蜂類的成蜂 會在田間和自然環境中捕捉有害昆蟲的成蟲或幼蟲做為食 物,以臺灣攻擊性最強的黑絨虎頭蜂 (Vespa basalisF. Smith) 為例,一窩黑絨虎頭蜂一年可捕食約 1,211,079隻害蟲 (Kuo, 1988),對環境生態的平衡具有 極大的幫助。但不論是那一種蜂類,當牠們在野外捕食或 訪花的時候,同樣面臨農藥的威脅,危及的是整個生態系 統的建全發展。
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地球暖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大 氣中CO2的濃度升高,高濃度的CO2造成植物體內碳氮 (C/N)比偏高,對植食性昆蟲而言代表食物品質劣化而增 加取食量,農業上的為害亦隨之增加。當植物受到植食性 昆蟲為害或病原菌的感染時,會分泌開洛蒙 (kairomone) 引誘例如寄生蜂等害蟲的天敵,此時若使用殺蟲劑不但殺 不死標的害蟲,反而為害蟲清除了天敵,並選汰出抗藥性 品系的害蟲。為了追求產量,種植單一作物、連續耕作而 無休耕期都使得害蟲數量持續增加,結果是不得不繼續使 用農藥,形成惡性循環。
當農村不再利於蜜蜂生存的時候,城市就是我們喚起 重視保育蜜蜂的場域。初次聽到城市養蜂的朋友,都相當 好奇、疑惑,都市真的可以養蜂嗎?都市裡蜜蜂找得到食 物嗎?其實細心觀察一草一木,就會發現臺北四季有數不 清的綠色植栽,這些都是蜜蜂很好的食物來源。在歐美、 日本和韓國,城市養蜂早已是建構都市綠網的指標。蜜蜂 是很重要環境指標物種,蜜蜂會飛行2.5~3km採集花蜜與 花粉,所以只要檢測蜂產品,就可以了解周遭的環境狀況
,2015年底國立宜蘭大學就曾經檢測臺北市區養蜂場的 花粉,檢驗結果331種農藥未檢出,而5大重金屬檢測中 的砷、鉛、鉻、汞零檢出,只有檢出約10.5ppm的銅 (江 敬晧、蔡明憲,2016)。其中檢出的微量銅元素,其實是 人體必需營養素,一日可攝取約64ppm。養蜂做為環境監 測雖然是一種手段,但真正的目的是讓我們的環境更友善
。
很遺憾的,因為具防衛機制的螫針讓許多人對蜜蜂望 而生畏,或是把蜜蜂與虎頭蜂畫上等號,而對牠們有諸多 誤解。教育可以使人以適當的方式面對問題,了解不同蜂 類的習性,就能夠與牠們和平共處。我們從蜂群中獲取蜂 蜜、花粉、蜂王乳、蜂膠、蜂蠟等蜂產品,另一方面卻對 牠們敬而遠之,為了開發而破壞生物棲地,鏟除蜜蜂賴以 為生的蜜、粉源植物並施用農藥使牠們不能生存。當我們 面對蜜蜂是如此,要我們如何教育下一代?環境教育必須 從當下做起,環境才有改善的可能。
都市叢林裡,鳥叫聲了少,蛙鳴少了,蜜蜂少了,鄰 居見面的次數也少了。我們要留下什麼給下一代呢?城市 養蜂就是希望在過度人為的環境中營造一個建全的生態體 系,讓生物,包括人與人之間,可以共存共榮。透過養蜂
,彼此共學、交流與分享,當我們分享一小瓶蜂蜜給鄰居 的時候,就是改善鄰里關係的時候。營造生態多樣性,找 回水泥叢林的生態平衡,並透過養蜂與資源共享,建立人 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城市養蜂的重要價值,城市養蜂 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態、經濟生產的良性循環和連結。
在中崙高中舉辦小田園教育體驗活動,帶領中崙高中的學生 了解蜜蜂生態(上圖)
任何事情的推動都需要有志一同的人一起參與,城市 養蜂在臺灣才剛剛起步,我們需要更多的朋友加入。願意 養蜜蜂的朋友,可以先了解蜜蜂有趣的生態行為,建立正 確的知識,以便認識她們、親近牠們;無法養蜂卻關心蜜 蜂並想要讓蜜蜂開心生活的朋友,可以認識蜜蜂喜歡的植 物,多多種植這些植物,減少有毒化學物的使用,提供蜂 類適合居住及繁殖的棲地,可以使我們的生活以及蜜蜂永 續生存。社區大學是在地的花蕊,匯聚了龐大的行動能量 與在地智慧,103年起,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首創社區大 學城市養蜂課程,希望把養蜂的「蜂」潮推動到各個角落
,號召更多人一起關心環境生態、食安、食農與生命教育
。城市養蜂的推動如同蜜蜂分工合作的精神,一步步發展 資源整合及跨領域的合作模式,除了串連微遠文化藝術基 金會、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慈 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臺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宜蘭大 學蜜蜂與蜂產品研究室等NGO及學術單位外,同時深耕在 地,結合松山區農會,推廣有機農業與作物授粉,也將城 市養蜂的理念推展到臺北市其他社大,更跨縣市與人禾環 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進行城鄉合作,藉由工作坊將社區大學 的養蜂經驗分享給宜蘭的在地小農。城市養蜂不只是帶領 學員實際操作蜜蜂養殖、涵養蜜蜂相關生態知識,也從學 校出發,與松山國小、吳興國小、中崙高中等學校合作辦 理體驗活動,配合十二年國教發展特色課程。更結合手工 皂、烹飪、木工課程傳授蜂箱製作、舉辦手作DIY工作坊 及開發文創商品,種種的努力,就是希望以具體的行動, 更深切帶動環境關懷與產業創新。
食安及環境意識日益受到重視,城市養蜂重塑人類與 蜜蜂甚至是不同物種之間的關係。從產業的角度,養蜂專 注的是技術、產品與產量的提升,民眾對產品有需求,卻 對蜜蜂產生誤解,無形中造成產銷之間的矛盾,藉由課程
、講座及工作坊的推動可適時消彌這類的衝突。從食安的 角度,學術界對蜂產品檢驗分析的成果可透過城市養蜂的 教育推廣給消費者,提升民眾食安觀念。在社區營造方面
,藉由城市養蜂凝聚共學意識,進而重視居住的環境變遷
。這些不但影響了民眾對生態的重新認識,更為臺灣的環 境散播希望的種子,勾勒出城市生態綠網的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