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社大與開學合作出版的(臺北不存在-走拍紀實)8/10下午三點到五點於紀州庵舉辦新書發表會暨謝三泰老師(用鏡頭觀看臺北的幾種方式)講座歡迎對人文關懷,走拍紀實,時代脈動,及臺北不為人知的角落與議題,有興趣的好朋友蒞臨指導。
《臺北不存在—走拍攝影》推薦序
以紀實攝影觀看臺北城市的姿態
蔡素貞/ 開學文化董事長、松山社區大學校長
臺北,一個蛻變的城市。它記載著你我生命珍貴的回憶,更因為這城市裡的蓬勃文化生命,讓我們珍惜自己與它的血脈相連,與這塊土地的生命相牽相繫。相較歐洲城市,臺北算是年輕城市,他的歷史與圖像,仍待定義與建構。由於臺北五分之四都是從外地移入,不僅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更長期受移民與外來文化影響,因此孕育出不同於台灣其他城鄉的風格。臺北在舊文化與新文化衝擊下,一路走來,展露獨有人文風情。鳥瞰今日台北,12行政區層次豐富,包括具歷史街道的大同區、傳統文化濃厚的萬華區、重要行政心臟的中正區、商業行號眾多的中山區、文教匯聚的的大安區、商業交通蓬勃發展的松山區、明日商圈的信義區、山水秀麗的文山區、學術重鎮的南港區、山林並具的內湖區、人文集萃的士林區、溫泉故鄉的北投區,深入臺北,絕對有不一樣的城市體驗。
這些年臺北在時代快速更迭的脈動中顯現出不同風貌,你我的臺北故事正在改變中。而你我對臺北的印象大都是從主觀的個人體驗出發,但你我的城市記憶,也能藉由他者的文字、影像描繪,折射出心中城市空間之影像,與聯想起自己在當地的經歷。『紀實攝影』,是由攝影者憑藉著其對某一事件的觀察與看法,透過一系列持續性的攝影方式,將其報導出來,提供給社會大眾所知。由於其脫離了客觀報導的拘束,往往使其能成為攝影者抒發理念的重要管道,因而更具有社會運動發展的可能性。
2011年3月有幸邀請到資深攝影記者謝三泰老師到松山社大開『紀實攝影-走拍新故鄉』課程,期間在謝老師專業的引導下,班上學員開始一系列有主題的紀錄台北街頭,同時也以文字作輔助,透過影像帶出故事,彷如一篇文章一樣。尤其其中許多紀錄現實社會情況,題材雖然很生活化,但觀看角度卻讓題材有厚度與生命力。去年謝老師在高雄市長陳菊邀請下南下協助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工作,課程暫時中斷,在與學員商議下,便決定集結過去兩年的師生作品出版,也作為課程的延伸。
本書命名《臺北‧不存在—走拍紀實》,要強調的就是城市中真實卻為人們忽視的現實事物,包括邊緣人群,目的是為了一項『曾經存在該處』與『曾經發生該故事』的證明。這群學員不是專業攝影家,但他們用心透過鏡頭將現實世界中具有社會意義的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關係,作誠實生動的描寫,也由於真實,容易引動觀看者的緊張和衝擊感覺,也容易帶出故事性,而足以撼動人心。這一幅幅黑白作品像是種散文,是學員們對城市週遭事物一種觀點與看法,一張張簡單的照片集合起來,就形成一股巨大的黑白力量。
社區大學在「知識解放、促成公民社會」的理念下,16年來實驗、發展出多元樣貌且根源自在地的認識與關懷, 社大讓「知識解放」就從「解放地方知識」開始,「社會改造」就從「改造地方社區」出發。社大對於在地知識的認識探索也潛備著公民培力、賦權的能量。在『紀實攝影』的角度下,社大師生不再只是一個冷漠的觀察者,他更進一步的是一個行動者,積極參與了這一場社會行動,並將其記錄下來,透過其有系統的發表方式,傳遞給社會大眾,宣揚其行動理念,而達到影響社會、改變社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