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影音新聞拍攝編輯與寫作技巧 課程大綱
時間:2022/3/12(六) 14:00-16:30 為期12週
課程目標:本課程期望透過培力社區記者成為觀察員,讓他們深入自己的社區,製作「第一手報導」,表達對地方事務的關懷,進而能引發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開啟社區民眾探索議題、回應難題的可能性,這樣社區才能發展出服務與助人的能量,成為在地支持網絡的一環。最終我們希望藉傳播的力量,影響更多人共同建構互助共好的幸福社區。
授課老師:陳淑敏老師、王建雄老師、林琨堯老師、社區力點線面主編吳素華
報名費用:須繳交保險費200元、保證金500元。新生另須繳交100元製證費。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 |
授課老師 |
第1週 3/12 |
認識社區力:什麼是以社區為出發點的報導? |
帶大家認識社區力跟社區記者 |
吳素華 |
集製作社區報導的第一步:蒐資料的技巧 |
自行準備一張與社區有關的照片,於課程中進行分享。 |
陳淑敏 |
|
第2週 3/19 |
媒體識讀 |
以社區為出發點的媒體識讀。 |
陳淑敏 |
第3週 3/26 |
社區小故事,我的大新聞 |
認識社區人物及社區事件角度出發的報導,練習自己提一篇社區新聞採訪大綱。 |
王建雄 |
第4週 4/9 |
影片拍攝+剪輯製作(1) |
影片拍攝技巧說明與分組實作練習。 |
陳淑敏 |
第5週 4/23 |
用照片說社區故事 |
帶三張社區照片來課堂上,說一篇故事給大家聽。練習用這個故事設計一個拍攝腳本。 |
王建雄 |
第6週 5/7 |
影片拍攝+剪輯製作(2) |
説明攝影中的故事結構。 |
陳淑敏 |
第7週 5/14 |
影片拍攝+剪輯製作(3) |
主題影片拍攝+剪輯製作。 |
陳淑敏 |
第8週 5/28 |
社區力點線面投稿操作說明 |
1社區力投稿word排版與投稿方式教學 |
吳素華 |
PeoPo 平台簡介 |
2介紹公民新聞、申請會員及說明自律公約,公民新聞內容、外觀管理、系統設定、管理網誌。 |
陳淑敏 |
|
社區議題報導製作/採訪寫作概念介紹 |
資深公民記者林琨堯帶大家認識社區新聞寫作。 |
林琨堯 |
|
第9週 6/4 |
社區議題報導製作/採訪寫作實作(1) |
資深公民記者林琨堯帶大家練習社區新聞寫作。 |
林琨堯 |
第10週 6/11 |
社區議題報導製作/採訪寫作實作(2) |
資深公民記者林琨堯帶大家練習社區新聞寫作。 |
林琨堯 |
第11週 6/18 |
成果分享 |
|
陳淑敏 |
第12週 6/25 |
成果分享 |
|
陳淑敏 |
【主要活動內容及運作方式】: 透過PeoPo網路公民記者培力工作坊,為社區培力出有熱心服務社區的專業新聞報導人才,將新聞產製的報導變為有參與性、社群性,讓社區的故事、公共的議題,有更多發聲管道,也透過課程強化媒體近用權,讓公民發聲形塑更加透明的社會氛圍,讓台灣的公民社會能夠呈現更多元的對話平台。
【社團年度計劃及組織運作】:
社團課程,除剛開始的幾期是安排18週(3學分)基礎訓練課程外,接著大部分都是安排6週(1學分)的課程訓練。由於課程是由社團模式經營,所以透過社團內部的組織自主連結,持續維持社務運作。 學員間除了透過社團部落格保持聯繫與相互觀摩學習外,社團幹部也發
揮相當大的連結能力,當有適合報導的議題與活動,除會召集社員進行議題分組外,也會透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將各種採訪訊息傳送給各社員,讓社員隨時掌握可以採訪的相關活動訊息。 在採訪案件上,經常伴隨社大社區關懷社團,一同深入社區報導相關議題;社團老師與成員也經常參加公共議題相關的論壇以及參訪政府單位。 經由課堂外的實際參與,除了增進社團學員對於採訪議題的客觀判斷能力外,更能增進團隊自主經營合作的默契。
【社團與社區及公共議題結合實踐成果】:
社區大學長期致力於推動公民社會,是希望可以藉由公民的力量主動做議題串連,發揮草根媒體、公民社會的影響力。 讓更多在地聲音與力量,在主流媒體外獲得另一個發聲管道,讓公民社會得以健全發展,並持續產生正面的社會力量,結合各方的資源,鼓勵民眾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共同決定社區的發展與未來,關心台灣的未來與發展。 透過公民新聞進行公共參與,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管道,讓更多人認識了什麼是公民新聞,有了參與的動力。推廣公民新聞成為一種有感染力的活動。
【社團年度特色活動及績效】:
我們透過融入式的協同教學,結合學術與藝能的課程內容,培訓出可以獨立客觀判斷的在地公民記者,透過鏡頭與公民新聞平台,將在地議題與故事傳播,形成在地的公民力量,同時以社團課程的形式,讓有熱心服務社區的伙伴,可以相互砥礪與扶持,讓服務的熱誠得以延續,另外每學期排定固定的課程,讓新的成員得以有機會加入,也藉由課程訓練加入新的技術與觀點提升原社團成員採訪與編撰新聞能力的素養與能力。
讓知識與力量得以深植社區,PeoPo公民記者培力社團課程即是最好的例子,透過跨領域的專業知能培訓,讓社區學員都能夠成為反應時事與揭發在地生活故事的一份子。 以公民媒體的傳播,讓各項議題與生活故事得以透過討論進而發酵,所以課程得以延續,將成為社區共同的媒體資產。
【配合學校活動情況及執行成果】:
PeoPo公民記者平台,經營這幾年下來,全台灣已經陸續有多所社大開設公民新聞相關課程,大部分著重在網路平台的操作與使用。 然而,松山社大在帶領社團學員的學習過程當中,除了在公共電視PeoPo公民記者平台的操作教學之外,社大行政團隊與陳淑敏老師為增進學員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與行動力,課程將藉由專業協同培力,提供民主社會一種更為獨立、精確的資訊。
因此在推動公民記者的時候,為了提升學員對於文字編採能力、新聞客觀性判斷、採訪安全等議題,邀請相關業界的教授或實際媒體相關工作者為學員進行更多專業能力的訓練與培力。
跨領域師資協同教學外,更是跨校合作,讓公民記者的學習與採訪不侷限於校內所賦予的知識與高度,結合臺北市其他社區大學相關社團的力,進行跨校合作,用鏡頭與文章的發表,來關心社區環境、社區工程以及政府政策的執行,讓更多地方新聞與議題交流互動,同時藉由各校合作的串連與經驗交流,進而凝聚共識、行成公民力量,長期投入社區公共議題的關懷與報導,並藉由網路及媒體廣大無遠弗界的力,共同提昇政府廉潔形象,建立倫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