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位置:社大首頁松山學

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 - 地方學

台北湖山腳-關渡宮創建史

台北湖山腳-關渡宮創建史

北台灣最廣長的台北淡水河系;含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流域,跨台北縣市、基隆、宜蘭、桃園、新竹各地。如同天賜之水、神佑之域,帶動數千年大自然生態及早先人類孕育養成。更促使近四百年,台北地區原漢各族群的生活與信仰,維存互動興落轉化的歷史文化演進。

    探討台北淡水河流域的原先住民:凱達格蘭族各社早期共同的祖靈信仰,至明末清初漢移民帶來佛道儒家多神的宗教信仰,由弱少轉成強勢社會主流。尤以象徵海洋文化傳奇,祈佑水運航行保安,生活安定富裕的林默媽祖信仰,總不斷的發揮其重要角色。

   

閱讀全文:台北湖山腳-關渡宮創建史

民生社區田園廊道文化走讀

民生社區田園廊道文化走讀

台北市松山區西北面;塔塔悠里族社庄地,在基隆河環抱中廣大的沼農地,清代屬大加臘堡,日治昭和年間部份被徵收為機場。

台灣光復後民國49年起,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由聯合國顧問援助在南面開發民生社區,由臺灣省政府支持、臺北市政府主導開發,在規劃上仿效美國先進的都市計畫方法,將省轄臺北市東北角的一塊大型素地,打造為首個全國性美國式示範社區,計劃容納人口七萬人,目前居住人口已超過八萬人,是中華民國在臺灣非常成功的都市計畫實際案例。

   

閱讀全文:民生社區田園廊道文化走讀

台北基隆河冬候鳥鸕鶿生態

台北基隆河冬候鳥鸕鶿生態

世界級生態景觀,數千隻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別名:水老鴨,魚鷹、烏鬼,是一種廣泛分佈的鸕鶿屬海鳥。頭臉側面看起來就像龐克頭造型(Mohawk hairstyle)。台海聚集在金門過冬,其主力可能來自於更北方的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流域,或是貝加爾湖南側一帶。近年從北半球地區,飛過來台灣北部渡冬,今年最大量近千隻鸕鶿盛會。

現北台主棲息地,在基隆五指山區東端,新山水庫集水區後方水岸群聚生活,等到隔年三四月天氣回暖後,再回到北方繁殖。回程時間約春暖3月底4月初,隨著北返傳宗接代時間趨近,鸕鶿出現白頭繁殖羽的數量愈來愈多。


閱讀全文:台北基隆河冬候鳥鸕鶿生態

古台北巨木重現-流落探討

古台北巨木重現-流落探討

    台北湖內海是台北盆地的前身,大屯火山爆發將臺北盆地堰塞成湖,即古臺北湖。於是臺北盆地的表面開始有沉積物,逐漸將崎嶇的丘嶇的丘陵填平。雖然出海口被阻斷,但是河川的流動仍然在進行;約至3萬年前,因為河川的侵蝕作用,使脆弱的火山崩塌堆積物開了口,積聚在古臺北湖中的水,也隨著河川的流動流向大海,留在盆地中的只有湖水褪去後的汙泥,和原本就已形成的淡水河流域,而盆地的底部則持續沉降。

   

閱讀全文:古台北巨木重現-流落探討

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台北坌地重要史前人類生活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圓山文化遺址,舊稱巴大龍峒山,年代約4500-2000年。而其後代可能就是住在西面不遠處的巴琅泵社。原為台北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巴琅泵社,又名大龍洞,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舊基隆河口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北面。

閱讀全文: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基隆河~鍚口里族搭搭悠社

基隆河~鍚口里族搭搭悠社

    台北這一片四面環山圍繞的大盆地,明朝崇禎5年(1632年),位於基隆河中段的松山區,有三個同屬凱達格蘭族互動良好的社群,密集的棲居為鄰。上方為麻里錫口社,相傳用族語意「河流彎曲處」為社名,在今饒河街接八德路四段一帶為部落社地。中間的里族社,社址位於現南松山麥帥一橋至接近民權大橋段,當時為基隆河中段最強勢力的一個大社,故基隆河中段又稱為里族河。下方的塔塔悠社,位於今民權大橋以北至濱江街大直橋河岸一帶,相傳社名以白色狗毛鑲珠、貝,成為活潑動人的少女頭飾為稱。

    

閱讀全文:基隆河~鍚口里族搭搭悠社

台北大橋頭淡水河文史

台北大橋頭淡水河文史

台北淡水河東岸大同區的大稻埕,原屬凱達格蘭平埔族奇母卒社地。清治咸豐元年(1851年),基隆糧商林藍田來此首建林益順店舖,咸豐三年(1853年)艋舺漢移民頂下郊雙泉拼,同安人敗走大稱埕,另開創府聚港街商集,因近河岸船運方便,又當逢北台灣茶外銷興起,英商六館行紛紛到此設代辦館所,同治年間商業己和艋舺街分庭抗立。

光緒初年台北建府城在旁,台灣巡撫劉銘傳來台北施政,1887年首築火車鐵道東至基隆,南行新竹,總站就設於台北城北門口的大稻埕河溝頭,由以南行線繞著其大稻埕商圈外圍行駛,再建台北大橋跨越淡水河南下,此時大稻埕商業己取代艋舺,也成為全台灣最繁華的商業經濟中心。

閱讀全文:台北大橋頭淡水河文史

古台北湖~千年沉埋巨木

古台北湖~千年沉埋巨木

    台北湖內海是台北盆地的前身,台北盆地形成在3000萬~500萬年前,臺灣西半部大部份區域,還只是歐亞陸板塊東南邊緣的一小部分,屬濱海到淺海環境,不斷地累積由鄰近歐亞板塊河川所帶來的沉積物,成就出臺北最古老的沉積岩地層。到了大約5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開始碰撞歐亞大陸板塊,引發造山運動且不斷持續著。

    直到約200萬年前,造山運動達到高峰期,將現在的臺灣島推出海平面,但那時候的臺北地區還只是一片丘陵,古淡水河自東南流向西方,經泰山由林口附近出海,在河口形成林口沖積扇。此時由於造山運動的推擠,不但讓山脈隆起,也造成斷層帶的產生。大約在8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開始爆發,形成較高的火山地形;地形的變動使古淡水河因此轉而偏北,流入臺灣海峽;由於河川的轉向,林口沖積扇便停止發展。


閱讀全文:古台北湖~千年沉埋巨木

台北凱達格蘭族名探討

台北凱達格蘭族名探討

        台北坌地重要史前人類生活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圓山文化遺址,舊稱巴大龍峒山,年代約4500-2000年。而其後代可能就是住在西面不遠處的巴琅泵社。原為台北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巴琅泵社,又名大龍洞,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舊基隆河口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北面。

閱讀全文:台北凱達格蘭族名探討

第 1 頁,共 2 頁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