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位置:社大首頁松山學

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 - 地方學

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台北坌地重要史前人類生活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圓山文化遺址,舊稱巴大龍峒山,年代約4500-2000年。而其後代可能就是住在西面不遠處的巴琅泵社。原為台北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巴琅泵社,又名大龍洞,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舊基隆河口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北面。

    2006年因臺北市政府,在四十四坎街柬隘門遺址旁拆除蘭州派出所, 進行所謂的「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的工程時,發現大龍峒遺址。經由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探坑試掘,分別在大龍國小操場及學校周圍六藝廣場挖掘十處探坑,其中九處發現了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汛塘埔文化」特有的繩紋陶、石器、石槌、玉錛及箭鏃,此外也發掘出許多清代瓷器。 「汛塘埔文化」乃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距今3500至4500年,由大坌坑文化晚期演化而來,有著著名的繩紋紅陶。

   

閱讀全文: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第 2 頁,共 2 頁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