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社區田園廊道文化走讀
台北市松山區西北面;塔塔悠里族社庄地,在基隆河環抱中廣大的沼農地,清代屬大加臘堡,日治昭和年間部份被徵收為機場。
台灣光復後民國49年起,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由聯合國顧問援助在南面開發民生社區,由臺灣省政府支持、臺北市政府主導開發,在規劃上仿效美國先進的都市計畫方法,將省轄臺北市東北角的一塊大型素地,打造為首個全國性美國式示範社區,計劃容納人口七萬人,目前居住人口已超過八萬人,是中華民國在臺灣非常成功的都市計畫實際案例。
松山區西北面;塔塔悠里族社庄地,在基隆河環抱中廣大的沼農地,清代屬大加臘堡,日治昭和年間部份被徵收為機場。
台灣光復後民國49年起,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由聯合國顧問援助在南面開發民生社區,由臺灣省政府支持、臺北市政府主導開發,在規劃上仿效美國先進的都市計畫方法,將省轄臺北市東北角的一塊大型素地,打造為首個全國性美國式示範社區,計劃容納人口七萬人,目前居住人口已超過八萬人,是中華民國在臺灣非常成功的都市計畫實際案例。
1964年(民國53年)10月,時值臺北市區向東發展,由市長高玉樹主導成立「民生東路新社區建設委員會」,採市地重劃方式開發,初始設計將原為110多公頃的市郊土地規劃為可以供45,000人居住的現代化住宅區。民生社區的範圍東至基隆河(現行最接近路段為塔悠路),西臨敦化北路,南抵延壽街和敦化北路199巷連線,北接松山機場,總面積為2.9846平方公里,行政區包括了松山區的精忠里、東昌里、介壽里、東榮里、三民里、富泰里、富錦里、新東里、新益里、莊敬里等十個里。
民生社區公共設施完善,設有郵局、銀行、游泳池、網球場、棒球場、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並於1970年啟用台灣第一座污水處理廠。1992年,完成了地上11層、地下3層的民生社區活動中心大樓,內設有台北市銀行、臺北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社區教室、健身房等設施。
1993年社區居民的發起及社區內各鄰里長的響應之下,成立了民生社區發展協會,並配合臺北市政府推動環保、綠化、美化等工作。2002年7月22日,民生污水處理廠停用,原處理之每日15500噸污水量經由主幹管送至八里污水處理廠處理。民生社區的中心點,為位於三民路和民生東路交叉口的的民生圓環。
社區內設有25座大小不等的公園,綠地佔了社區面積近10分之一,街道規劃採井字型方式,每條馬路均有喬木人行道及中隔島樹,使得整體社區呈現綠意盎然之景觀。社區在規劃之初,已將電線全面地下化,因此在社區內沒有設置電線杆,使街道上的活動空間更為寬廣。2000年6月,在當時的松山區所推動的「後巷變花園」改造下,進行了防火巷改造工程,使後巷空間獲得改善。
民生社區內同時也依照居民的規模,規劃了多所國民學校,包含兩所國民中學、四所國民小學;在社區外圍,還有台北市第一所開放型校園健康國小以及一所社區型高中西松高中。大量的教育資源讓社區中的學童可以便利的上學與活動,社區居民也可充分的利用學校空間進行各項休閒活動。
此外,在民生社區中,設有兩所臺北市立圖書館之分館,民生分館成立於1983年12月17日,座落於敦化北路199巷5號4樓和5樓,館藏特色為兒童及親職教育。三民分館成立於1993年,位於民生社區活動中心內之5樓及6樓,館藏特色為美術,除了蒐集與美術相關之各種圖書、視聽資料,並提供最新的美術資訊。
11/4週四:民生社區田園廊道文化走讀/台北市政府松山區公所主辦/松山社區大學合辨/吳智慶老師帶隊導覽
上午9點松山民生區民活動中心集合/空中菜園/富錦街沿線朱槿路燈/民福里後巷綠化/苔球園藝(中午結束)
山水人文學 會執行長 2021吳智慶 0935606657 LineiD:OTK 2018 (02)25812765 / 松山社區大學-贊助製作
民生社區田園廊道文化走讀,洽詢報名處:松山社大吳炳煌執秘02-27475431
時間 |
地點 |
內容 |
重點元素 |
09:00 - 09:50 |
松山民生區民活動中心 空中 |
松山區民生社區活動中心屋頂菜園樂活分享謝翠鈴里長帶領里民打造三民樂活空中菜園不僅成為區民朋友們情感交流的平台在抵達菜園的那一剎那眼前的景色讓人一掃疲憊感,優美的菜園景觀伴著菜友們辛苦種植的蔬果香草,還有養殖的蜜蜂嗡嗡嗡忙著採蜜、以及蝴蝶飛舞等… |
ü 參與式預算 ü 可食地景 ü 社區園圃 ü 園藝療癒 停留20分鐘 |
09:50 - 10:10
|
富錦街 松山意象路燈 |
朱槿又稱為扶桑,在「臺北市區花網路票選活動」中被民眾票選為松山區花,花形花色艷麗繁多。走在松山區的小巷弄及公園中,如富錦公園、延壽公園,皆可以看見花朵的嬌豔美麗,因為地方里長的用心,使路燈上也留下了朱槿的蹤跡,朱槿路燈也成為松山區公園的另類亮點。 |
ü 參與式預算 ü 巷弄美化 ü 人文歷史 步行10分鐘 停留10分鐘 |
10:10 - 10:50 |
民生社區的今與昔 |
在原民時代,里族與塔塔悠族在此依水而居,展開民生社區的起源。 1964年,配合市區向東發展的政策,依聯合國顧問的建議,申請500萬美元的美援貸款,將110公頃的稻田規劃為可以提供45,000人居住的現代化高級住宅區,引進當時歐美流行的集合住宅社區概念。歷時九年,完成台灣首座美式模範社區。 1968年,有寬廣的巷道、防火巷的公教住宅、聯合新村先後完成,是台北市最現代化、最美麗、公共設施最完善的四層樓住宅。 近年民生社區特色,就是以「巷弄文化、創意小店、林蔭花園」著稱,走在民生社區裡,最重要就是放慢腳步、眼看四方,即使是短短兩公尺寬的防火巷弄,都可看到紅磚舖面與花盆吊飾,相當有趣。 透過步行,從耳中聆聽民生社區的歷史與發展,眼見民生社區步登公寓,以步行慢慢體會民生社區的文化氛圍,回想數代台北人對於民生社區的居住記憶。 |
ü 人文歷史 步行50分鐘 |
10:50 - 11:10 停留 |
民福里 後巷綠化 |
松山區民福里現任里長古瑞珍,在任內積極與區公所、里民合作,進行參與式預算提案,運用閒置空地綠美化及文創休閒,改變了民福里居民的生活品質,本年完成民福里後巷綠化工作,第一次讓民眾親身體會。 |
ü 參與式預算 ü 後巷綠美化 ü 園藝療癒 停留20分鐘 |
11:10 - 12:00 |
苔球園藝diy
|
紓壓苔球園藝diy手作課程 |
ü 社區園圃 ü 園藝療癒 停留50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