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位置:社大首頁松山學文史點滴台北基隆河冬候鳥鸕鶿生態

台北基隆河冬候鳥鸕鶿生態

台北基隆河冬候鳥鸕鶿生態

世界級生態景觀,數千隻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別名:水老鴨,魚鷹、烏鬼,是一種廣泛分佈的鸕鶿屬海鳥。頭臉側面看起來就像龐克頭造型(Mohawk hairstyle)。台海聚集在金門過冬,其主力可能來自於更北方的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流域,或是貝加爾湖南側一帶。近年從北半球地區,飛過來台灣北部渡冬,今年最大量近千隻鸕鶿盛會。

現北台主棲息地,在基隆五指山區東端,新山水庫集水區後方水岸群聚生活,等到隔年三四月天氣回暖後,再回到北方繁殖。回程時間約春暖3月底4月初,隨著北返傳宗接代時間趨近,鸕鶿出現白頭繁殖羽的數量愈來愈多。


    世界級生態景觀,數千隻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別名:水老鴨,魚鷹、烏鬼,是一種廣泛分佈的鸕鶿屬海鳥。頭臉側面看起來就像龐克頭造型(Mohawk hairstyle)。台海聚集在金門過冬,其主力可能來自於更北方的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流域,或是貝加爾湖南側一帶。近年從北半球地區,飛過來台灣北部渡冬,今年最大量近千隻鸕鶿盛會。

 

    現北台主棲息地,在基隆五指山區東端,新山水庫集水區後方水岸群聚生活,等到隔年三四月天氣回暖後,再回到北方繁殖。回程時間約春暖3月底4月初,隨著北返傳宗接代時間趨近,鸕鶿出現白頭繁殖羽的數量愈來愈多。

 

    大台北基隆河從七堵、六堵、五堵、汐止、南港、內湖、松山、大直,到劍潭圓山大飯店這河段,近年來每年的10月到隔年3月,每日晴天清晨都可以看到數百隻鸕鶿,群出分隊越此飛翔悠遊河域,泊降河中游潛水吞魚覓食,成為台北人親近河川觀察記錄生態戀。

 

    這種鳥類以潛水類為食。它們能在水下待28秒左右,下潛深度在5.8公尺(19英尺)左右。其捕食地區約60%都在底棲帶。繁殖繁殖於湖泊中礫石小島或沿海島嶼。中國日本的部分漁民訓練它們捕鸕鶿的捕魚訓練。

 

    近幾年可能台灣環境生態改善了,吸引牠們渡海來台灣過冬,在基隆七堵新山水庫,大部分時間及晚上棲息地,都停在木麻黃枝頭及岸邊水中枯樹上群聚休息,也會下到水庫覓食活動及戲水洗澡。說也好玩,起飛前需靠風和日曬吹乾翅翼,飛離水面需靠水上助跑升空,每次都一群一群以人字形列隊,由汐止往南港松山方向飛來。

 

    鸕鶿覓食時間,一天只出來基隆河水域覓食一次,初冬天氣暖和時早晨6點多出發,寒冬天冷7點多才出來。但如吃不飽有時下午傍晚前,再一次出來覓食,食物以基隆河量大的吳郭魚、烏豆仔魚為主,然後天黑前回基隆新山水庫區域休息! 不像其他的水鳥,大部分一整天都在覓食!

 

    觀賞時間地點:早上6:20至8:30,台北基隆河圓山劍潭大直段、松山迎風河濱公周園、民權大橋、麥帥橋、錫口碼頭彩虹橋、內湖成功橋、南湖橋、內溝溪口、漳樹灣社后、汐止江北橋、峰峙灘音、五堵星光橋、長安橋、友蚋溪口、瑪陵坑溪口、六堵險圳、草濫溪口、七堵灣水岸、新山水庫觀景台、八堵崇仁橋壺穴,暖暖水庫、四腳亭、瑞芳龍潭堵、圓山子猴洞等處。

 

    鸕鶿鳥況可遇而不可求,歡迎大家晴天或陰天早晨,就近來台北基隆河段,觀賞一年一次冬候鳥鸕鶿,過境覓食盛況。

2019 山水人文學會 執行長 吳智慶  0935606657  LineiD:OTK 2018 微信:A0935606657  (02)25812765  電子信箱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