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凱達格蘭族名探討
台北坌地重要史前人類生活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圓山文化遺址,舊稱巴大龍峒山,年代約4500-2000年。而其後代可能就是住在西面不遠處的巴琅泵社。原為台北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巴琅泵社,又名大龍洞,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舊基隆河口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北面。
當近代西方人類學術興起,常會以強國強勢自創文明名詞。百年前的清治年代台灣沒有任何原住民族群 稱為:凱達格蘭族或是巴賽族。當時以社為單位,只自稱或被稱淡北蕃社〈清雍正至同治年間新竹淡水廳署以北部平埔原住民稱呼〉,清光緒年間改稱淡水縣平埔蕃。
1895年以學習西化強國的日本國佔領台灣,展開統治者所謂西方式人類民族學調查。大台北盆地千年前由內海水退陸化成河川沼澤地,台北各社平埔原住民將大沼澤;族語叫大加蚋。故清康熙48年大台北陳賴章墾開就寫出大加蚋荒埔,雍正元年淡水廳署在新竹市地設立,廳署管轄地台北為大加蚋堡。當日治年間日本學者要台北平埔原住民硬稱族名:族人用「卡大加蚋」, 被譯音成「凱達格蘭」而成族名。
而台灣北海岸及東北角的各社同語糸族親,因非住在大台北沼澤地區,就不認同自己為大加蚋平埔原住民族,日本人類學者只得用國際學術慣用方法,以其族語「人」叫「巴賽」冠稱為族名。自此台北平埔原住民叫凱達格蘭族、北海岸東北角同語言系平埔原住民叫巴賽族。這種混亂現象自日治年間至近期;百年來困擾著學界及民間。
敝人2002年間參與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平埔會,常在研討中為稱巴賽族或凱達格蘭族爭糾不已,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1996年強勢的將台北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為台北平埔原住民族名稱凱達格蘭大道。敝就向李壬葵老師及詹素娟老師反映,日本學者留下的未解亂象,現今學術界如何解決改善,減少以後推辦台灣文化教育,再造糾結不斷的困擾!提議真的不久後被實現了,但省思是否為最好的推定。
2019 山水人文學會 執行長 吳智慶 0935606657 LineiD:OTK 2018 微信:A0935606657 (02)25812765 電子信箱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