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位置:社大首頁松山學文史點滴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台北大龍峒-探尋巴琅泵社

    台北坌地重要史前人類生活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圓山文化遺址,舊稱巴大龍峒山,年代約4500-2000年。而其後代可能就是住在西面不遠處的巴琅泵社。原為台北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巴琅泵社,又名大龍洞,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舊基隆河口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北面。

    2006年因臺北市政府,在四十四坎街柬隘門遺址旁拆除蘭州派出所, 進行所謂的「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的工程時,發現大龍峒遺址。經由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探坑試掘,分別在大龍國小操場及學校周圍六藝廣場挖掘十處探坑,其中九處發現了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汛塘埔文化」特有的繩紋陶、石器、石槌、玉錛及箭鏃,此外也發掘出許多清代瓷器。 「汛塘埔文化」乃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距今3500至4500年,由大坌坑文化晚期演化而來,有著著名的繩紋紅陶。

   

   

    台北坌地重要史前人類生活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圓山文化遺址,舊稱巴大龍峒山,年代約4500-2000年。而其後代可能就是住在西面不遠處的巴琅泵社。原為台北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巴琅泵社,又名大龍洞,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舊基隆河口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北面。

 

    2006年因臺北市政府,在四十四坎街柬隘門遺址旁拆除蘭州派出所, 進行所謂的「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的工程時,發現大龍峒遺址。經由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探坑試掘,分別在大龍國小操場及學校周圍六藝廣場挖掘十處探坑,其中九處發現了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汛塘埔文化」特有的繩紋陶、石器、石槌、玉錛及箭鏃,此外也發掘出許多清代瓷器。 「汛塘埔文化」乃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距今3500至4500年,由大坌坑文化晚期演化而來,有著著名的繩紋紅陶。


    大龍峒,最早的名稱是巴琅泵社(paronpon),「番俗六考」和「諸羅縣志」上面,則寫成大浪泵社,根據荷據時期戶口表記載,此地原是凱達格蘭平埔族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屬北路諸羅番淡水總社二十三番社之一。荷
 蘭佔領年代一六四六年有社番十八戶,七十二人;(一六四八年)有二十五戶,八十人;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年)有十七戶,五十二人。


      大浪泵的開發,在台北盆地漢人的拓殖史上,其地位是僅次於艋舺,而開發的時間是要比大稻埕為早。清代康熙四十八年陳賴章墾號所申請  核准的「大佳臘墾荒告示」,根據諸羅縣發給陳賴章墾號的墾單上面記載,當時拓墾的範圍有:「上淡水大佳臘地方,有荒埔一所,東至雷厘、秀朗,西至八里分、干脰外,南至興直山腳內,北至大浪泵溝。業經批准,著該社社商、通事、土官查勘確定……有田園約五十餘甲」等語,墾單上面的大浪泵溝就是後來所稱的大隆同溪,也就是經過大龍峒北面的舊基隆河,現己成中山高速公路下幾乎被加蓋的番仔溝臭水流。

 

    清乾隆36年間(1771)同安漢移民,向巴琅泵社租買的四十四坎街地,到嘉慶9年(1804)間商街興起建保安宮後,街商再聯合規劃設計為四十四間坎街。由現稱哈蜜街西面街尾福德宮,即西隘門舊址。左轉迪化街二段;大龍峒有名的百年陣頭武館-金獅團所在地。沿著大龍峒往大稻埕的奇峒古道,由酒泉街132號賣花店旁進入迪化街二段243巷,旁有王氏宗祠。迪化街二段306巷,聖公萬應廟,來到港墘夏寮萬和宮(祀福德正神)、保安社(陣頭的軒社) ,地名道出早期這是內河岸港墘。

 

    巴琅泵社位於近淡水河右岸,大同區民族西路以北、延平北路四段廸化污水處理廠以南。到清未年間和大稻埕奇母卒社合併稱奇泵社,敞由日治年間台灣堡圖註記番社找到。大龍峒社地現己似公寓舊社區,清代舉人陳維英老師,在巴琅泵社地建有文昌祠樹人書院。北面下坡為台北市聰學校及陳悅記老師府、西北面中山高速公路高架橋下,為明清年代舊基隆河道現稱大龍峒番仔溝。

 

   

2019 山水人文學會 執行長 吳智慶  0935606657  LineiD:OTK 2018 微信:A0935606657  (02)25812765  電子信箱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