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橋頭淡水河文史
台北淡水河東岸大同區的大稻埕,原屬凱達格蘭平埔族奇母卒社地。清治咸豐元年(1851年),基隆糧商林藍田來此首建林益順店舖,咸豐三年(1853年)艋舺漢移民頂下郊雙泉拼,同安人敗走大稱埕,另開創府聚港街商集,因近河岸船運方便,又當逢北台灣茶外銷興起,英商六館行紛紛到此設代辦館所,同治年間商業己和艋舺街分庭抗立。
光緒初年台北建府城在旁,台灣巡撫劉銘傳來台北施政,1887年首築火車鐵道東至基隆,南行新竹,總站就設於台北城北門口的大稻埕河溝頭,由以南行線繞著其大稻埕商圈外圍行駛,再建台北大橋跨越淡水河南下,此時大稻埕商業己取代艋舺,也成為全台灣最繁華的商業經濟中心。
台北淡水河東岸大同區的大稻埕,原屬凱達格蘭平埔族奇母卒社地。清治咸豐元年(1851年),基隆糧商林藍田來此首建林益順店舖,咸豐三年(1853年)艋舺漢移民頂下郊雙泉拼,同安人敗走大稱埕,另開創府聚港街商集,因近河岸船運方便,又當逢北台灣茶外銷興起,英商六館行紛紛到此設代辦館所,同治年間商業己和艋舺街分庭抗立。
光緒初年台北建府城在旁,台灣巡撫劉銘傳來台北施政,1887年首築火車鐵道東至基隆,南行新竹,總站就設於台北城北門口的大稻埕河溝頭,由以南行線繞著其大稻埕商圈外圍行駛,再建台北大橋跨越淡水河南下,此時大稻埕商業己取代艋舺,也成為全台灣最繁華的商業經濟中心。
北台灣全長達157公里的淡水河首座臺北大橋,前身由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建造,清領時期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正式動工,於1889年(光緒十五年)8月完工。主要提供火車通行,連結了三重埔與臺北大稻埕埠頭。設計出半鐵橋,橋上鋪設鐵路軌道,兩側有人行道可通車馬。東岸特設鐵製旋開橋,可隨時懸放便於船隻通行。
清朝後期時代,台北盆地淡水河首重座跨河大橋:臺北橋早期為木製橋樑由於橋面低,漲潮時帆船渡輪無法直接通過,因此部份由外海溯河而來船貨,則在大橋頭下游四崁草埔河岸上下卸貨轉運再以陸路轉運到大稻埕、大龍峒、艋舺甚至全省其他各地。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稱該橋為淡水橋,並於1896年進行修繕。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8月初,颱風侵襲臺北導致淡水橋斷裂。臺灣總督府決定修改鐵路路線改由橫跨新店溪,經萬華、板橋與樹林再跨大漢溪南下。
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舊鐵道拆除,新鐵道與淡水河七拱氣車道鐵橋興建完成。台北橋成為台北八景之一的「鐵橋夕照」所在地。二戰後每年1次最熱鬧是農曆4月25日,三重埔拜拜迎神,下午工禁示車輛上橋,讓數十萬台北人擠過橋吃辮桌餐宴。後來台北橋鏽蝕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決議拆除重建, 1969年11月15日,臺北橋改建完畢並通車,從鐵橋改為水泥橋四線道橋路面。這時候淡水河水質開始變差,漁撈粑蛤舢板船不見了。
大橋頭府聚街現今台北橋頭北面迪化街二段一帶,最早期為大稻埕奇母卒社通大龍峒社兩地社路,西則為淡水河,北面為明代的基隆河道。在清代咸豐三年後,才有更多同安縣漢移民定居在此,發展「四坎仔、草埔仔」成為修造船業、洋行茶業、米食加工、小商市集,人力市場,還曾有大橋頭戲院,近來社造為延三美食夜市及粿仔街。
這裏又叫牛磨車街,保留清代店鋪街厝,「大橋教會」是馬偕傳教士在大稻埕興建的第一個教會所在地。而台北市最早的禮拜堂應為「 大龍峒禮拜堂」,1875年由陳願長老獻地今延平北路四段頭米粉寮附近一。
可惜於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部分民眾因排外進而攻擊各地教會,「大龍峒禮拜堂」也在那時候被摧毀,事後經馬偕博士向清廷爭取,以賠償金分別於艋舺八甲庄、新店、錫口(今松山 )、五股坑、洲裡(今蘆洲)及大稻埕大橋頭重建造禮拜堂,1886年落成,並改名為「枋隙禮拜堂」。
關於台北橋其實有非常多歷史的影像,還有更多的畫作,但是現代的人不再畫台北橋,但是台北橋的影像卻上了國際媒體,因為這座橋有著讓人震撼的摩托車河景象,更有著讓人驚恐的噪音聲壓。但是反觀在橋下的淡水河河面卻是歷史上最寂寞的畫面。
2019 山水人文學會 執行長 吳智慶 0935606657 LineiD:OTK 2018 微信:A0935606657 (02)25812765 電子信箱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